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记参观广州慧灵庇护工场
作者:birdcanchan   文章来源:网易博客  点击数 1358  更新时间:2009-4-4  文章录入:admin

    2008年2月23日上午,我们07级社工一、二班的同学参观了广州慧灵庇护工场。广州慧灵庇护工场是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下属的服务体系之一,在这里智障人士能学到相关的较为简单的工作技能,为他们能进一步回归社会提供技能性支持。

8点30分从学校的活动中心出发,经过大概30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位于民宅楼三楼的慧灵庇护工场。庇护工场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踏进门,在进去的走廊左右两侧分别是艺术调理室、电脑办公室,走过走廊再进去俨然就是一个“小车间”,最左侧是车裁室,在这里学员们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衣服裁缝技能,就在我们参观时,几个学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裁缝技术。而在手工作坊,几张大方桌合并起来就成了工作台,学员们本来是在认真地做着手工艺品的,见到我们来,他们热情而又活跃地向我们喊着:“哥哥,姐姐”。或许不看他们的样子,只是听他们喊我们的活泼而又带稚气的声音,他们就是一个小朋友,但事实上他们当中很多已经是成年人了,只不过是智商停留在七、八岁,甚至是更小年龄的智商。张老师说,我们的到来使他们活跃起来了,因为有义工姐姐哥哥到来,他们就可以有大哥哥大姐姐陪玩了,可以停下来不用做手工了。或许这也是小朋友爱玩的天性吧。

一番热闹过后,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机构,张老师给我们大家播放了一部关于慧灵简介的影片。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创办于1990年2月,主要为弱智人士提供服务。作为一家典型的自下而上的NGO更为坎坷的发展道路。在经历了十一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广州慧灵已从最初的“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 、学校、职业训练中心、托养中心、 研究所和家政服务的综合服务机构,吸收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智障弱能人士,形成了多元化的一条龙社区服务模式。相信慧灵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看完影片,我们又参观了学员练习画画的画室。画室虽然简陋,但画画的工具相当齐全。三个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着自己喜欢的图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老师更注重学员自己的自主性,要上什么颜色由他们自决,要挤颜料由他们自己挤,老师更多地愿意在从旁引导。或许在我们常人眼里,智障人士是被照顾的对象,但是他们要进一步踏入社会,就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自主性。或者要他们在常人一样自主是不可能,但毕竟他们也有一定的智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他们会获得成长!

简简单单的参观就在颇有艺术气氛的画室里结束了,我们回到了艺术调理室,和张老师聊了起来。张老师围绕了庇护工场的运作、智障学员的行为问题、管理及纠正、培养智障学员的基本技能、功能性技能等问题展开了谈话。

对于庇护工场的运作,他们资金的大部分的来源来自捐赠,慈善活动,以及他们的工艺品的义卖,自负盈亏。在这方面,她谈到了政府的支持相对太少了。而在谈到学员的行为问题,他们遵守着评估→制定计划方案→再评估的工作模式,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手法都会用到其中,在个案工作中了解学员,小组工作中让成员获得发作性技能,她提到了以在小组工作中的一个数钱的游戏对发展性技能做出了解析,“数钱”就是他们定义发展性技能中的一个,她说到发展性技能,对于他们投入社会工作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技能培养方面,她还提到了一个“智障家庭——社区”的模式,智障家庭就是一个由5、6个智障学员组成的家庭,学员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家庭里有一个家庭妈妈,负责家庭学员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而这个智障家庭安置在正常的他们已经进行过工作沟通社区里,对于这种工作模式,张老师表露出赞同的态度,因为这种模式进一步摆脱了把智障儿童关在家里的模式,机构及社区对智障人士进一步正常回归社会起到支持性的作用。毕竟智障人士要回归到社会,一定要把他们当作“社会人”来培养,“智障家庭――社区”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在社区里,他们能获得并强化的技能起到重要作用,而机构则起到了辅佐支持性作用,相信在这种模式下,智障人士能成长的更快!

一段意犹未尽的谈话后,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回去学校了,和他们一一道别后,我们离开了机构,他们依依不舍地问我们几时会再来,我们相信下次的义工工作中,会有更多的广工学生的身影……

http://birdcanchan.blog.163.com/blog/static/811415162009340595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