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您好!欢迎您光临北京慧灵,请您先 注册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欢迎您! >>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社区居住 >> 浏览文章
走进“家庭”,走入社会
来源:教育之春系列沙龙并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官方网站 作者:陈晓慧 日期:2008年06月06日 访问次数:

 

2007年12月5日,本刊《豆豆的故事》一文报道了一名患有儿童孤独症的13岁男孩的故事,文尾发出令人忧虑的疑问:“13岁的豆豆到了23岁怎么办?33呢?豆豆妈不敢想下去。”智障人士家长陷入茫然的无助:在家庭或培智学校度过少年儿童阶段的智障人士,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这是当下众多智障人士及其家长深深的困惑,也是来自社会各界关怀这一弱势群体的人们的强烈呼吁。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走出的道路给人们以希望。

  进入新“家”:不一样的家庭,一样的幸福

  “2008年5月8日,晴。今天早晨,在我们起床的时候,先洗脸,刷牙,准备吃早点。吃完早点,杨妈妈带着我们六个人坐公交车,今天我们外出活动是去图书馆。在图书馆,杨妈妈教我们选书,我选了我喜欢的绘画图册。到了下午,我们回来了。我帮助杨妈妈拿筷子和碗,叫学员们洗手。吃完饭,我们到马路那边散步。再过一会儿,我们又回来了,一会儿叫学员们洗脸,洗脚,准备上床睡觉,洗脸,刷牙,自己洗袜子和裤子。最后,我帮杨妈妈记今天的账。”这是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慧灵)一名学员的日记。5月9日,记者走访该机构“地安门家庭”认识了这位文静、略显要强的35岁大女孩儿。刚见到秋云的时候,她微笑着走在伙伴们前面出来迎接,一边主动介绍自己,一边在手心比划着名字。在“家庭”杨妈妈的指导下,她拿来自己的日记本,像是结识了一位好朋友似的向记者讲述在“家庭”的成长故事。

  据了解,慧灵在北京有三个“家庭”,“成员”是14岁至40岁的轻、中、重度不等的智障人士,每个家庭由六个智障学员和两个工作人员组成。在“家庭”里,大家一起学习文化课知识,一起生活,家长越来越放心把子女托管给慧灵。“地安门家庭”是其中之一。秋云是“家庭”里成长最快的一个,在“家庭”的内外活动中,已经是一名小小的管理员,5年多的“家庭”生活使她变得更加自立、自信、开朗。甚至每个周五被父母接回家的时候,她总是不太愿意走。

  “送孩子到我们这里的家长,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平安、快乐地生活,对于工作技能本没有过多期望。不过,后来看到孩子能很好地自立起来,都非常欣喜的。说实话,我们很欣慰,有一位家庭妈妈在一次工作汇报里流着泪说,‘其实困难也幸福’。”支老师是秋云的另一位“家长”,当谈到慧灵“家庭”模式运作的时候,目光从客厅转向书房里正在练习写字绘画的学员们,眼神里满是“家长”的坚定和温暖,更传递着来自这一特殊家庭的融洽与爱。

  “全家出游”:走出去,真正做社会生活的一分子

  据慧灵发展部负责人介绍,中心最初的发源地是广州,先后在北京、西安、天津、重庆、西宁、长沙、广州清远等地成立了各自独立、规模不同,但有着共同活动、服务模式的分部。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于2000年4月,培训部共分“三原色组”、“阳光组”、“彩虹组”三个小组。其中“三原色组”是由一些自理能力较强的智障人员组成,他们能够自己乘车、编制手链或是为游客做导游;“阳光组”、“彩虹组”则以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的训练为主,通过游戏、拼图、在社工助理帮助下到超市购物等方式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以及通过到图书馆、博物馆参观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社会学习能力。

  “家庭”成员,多是中、重度智障人士,他们主要就是通过“阳光组”和“彩虹组”实现融入社会的。

  “其实,智障人士的实际人数应该比我们看到的多很多。据说北京有一个社区就有1000多人。”记者听到这个数字很惊讶,支老师微笑也无奈,“就是因为太多智障人士都还是被关在自己家里,或者在一些封闭式培训学校里。也有一些轻度的智障人士通过各种培训学校最后实现了就业,但是其实愿意去就业和愿意接纳就业的比率都很小。”

  慧灵正是为介于居家和就业之间的智障人士打开了一扇大门,铺开了一条兼顾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宽厚地毯,一路悉心扶持这些鲜活的个体,让他们逐渐站立在自己的生命之上。

  工作人员介绍,慧灵常年招生,对学员要进行细致的家访,会努力同孩子父母一起了解他的兴趣、强项和弱项。秋云当初来到慧灵之后,“家长”就有意识地按计划促进她在绘画、手工等方面的兴趣。周一到周五,“家庭”都有外出活动主题。在图书馆主题日时,“家长”便针对性地给秋云指导绘画、手工方面的图书,并由中心的艺术指导老师辅助指导。

  “义卖”是“家庭”的一项重要活动。学员们会把自己的作品通过“胡同游”的方式实现出售。每周“家庭”会有两次安排,跟随培训部一起,将自己的各种劳动成果——字画、手工品等在走胡同的时候卖给外国朋友。

  “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方式,既让他们走入社会人群中间,实现了交流,又让他们在学习生存技能和实现回报的过程中,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自信。”杨妈妈说,中心的模式成功地实践了这么多年,确实收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员的社会生活技能。只要走出去,其实很多细节都是对他们的培养。比如一次外出活动,我们在走斑马线的时候,有一位学员打了一个标准的停车手势,那辆车戛然而止。当时我们的学员脸上荡起了丰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那一瞬,我的心里也真的充满了成功和幸福。恐怕别人很难体会到。”

  采访结束的时候,杨妈妈送记者到马路边,旁边是一个军区,刚好赶上哨兵换岗。杨妈妈看了立刻回忆起一次经历,有一次学员出门路过的时候,很友好地给哨兵行了个军礼。结果换来的是他们标准的正规军军礼。杨妈妈介绍说,我们平等参与社区化建设、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使命,通过“家长”和“孩子们”自己的行动,这些年在这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她说,更希望这些行动与成果一起,能像爱心的阳光一样洒向更多的地方,因为确实有需要。只是她还会困惑:如果这一模式是成功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智障孩子没能选择走进他们?为什么当他们走出“家门”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似乎这个世界,属于他们的空间还是很小。  

(陈晓慧)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家庭住宿学员去小汤山感受龙脉温泉
下一篇:慧灵家庭住宿学员观看《雾都孤儿》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招生招聘 - 留言板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