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您好!欢迎您光临北京慧灵,请您先 注册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欢迎您! >>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先驱者的声音 >> 浏览文章
参观慧灵有感:慧灵和孟维娜
来源:互联网 作者:安猪 日期:2004年06月20日 访问次数:
 

I 慧灵

周日和一华、Tracy送捐款给慧灵。慧灵的三原色工作室在一个胡同的四合院内,离北海南门很近。在这里我们又见到了上次参加儿童村活动的几个孩子,他们看到我们都非常高兴。最让人欣喜的是居然他们还记得我叫猪,甚至连我的英文名都没忘记。

碰巧今天慧灵的管理层正在开战略规划会,于是我们见到了慧灵的一些高层,包括一名会说粤语的外籍人士,好像是北京慧灵的负责人,这显示出这个志愿组织良好的国际化背景。还有的就是慧灵的董事长孟维娜老师,一位大约五十岁的和蔼的女士。

孟维娜是谁?后来在闲聊的时候我才想起,她就是当年广州至灵学校的创办人和校长,至灵学校也是一所为智障人士服务的学校,这所学校和孟维娜当年在广州可是街知巷闻,孟也因此被评为广州十大新闻人物。

II 孟维娜

孟维娜在1985年创立了至灵学校,仔细想来,孟的举动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85年的广州也就刚刚越过了温饱,人们的意识里恐怕还没产生为智障人士谋福利的想法,这对于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太超前了。因此,按照一华的猜测,孟维娜可能在国外呆过,很早就接触到了相关的志愿活动和组织(根据后来查找到的资料,创建至灵学校是孟维娜自己的想法,不过她从筹建一开始就与香港的志愿组织有密切的接触,这无疑也是至灵学校能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可以说明宽阔的视野对一个志愿工作组织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的智障人士福利,至少是广州的智障人士福利,恐怕要推迟一点日子。

我还记得至灵学校在当时的广州是大大的有名,经常出现在电视和杂志上。这给了至灵学校很大的生存空间,也极大地提升了智障人士(包括所有的残疾人士)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使人们用一种更宽容、更积极的态度去接纳他们,可以说,这是一件三方利好的事情,而究其根据,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不能不说至灵学校的公关工作是非常成功的。类似的成功也出现在张淑琴老师的儿童村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胸开阔,大气,不会关起门来做善事,而是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资源。对比当前民间志愿组织的现状,这一点无疑值得大家去学习。

慧灵是孟维娜在1994年创立的。她为什么要离开至灵?从资料看来,是与资金管理方香港明爱的经营理念的冲突。但不管怎样,她还是奋斗在志愿工作的前线。而从至灵到慧灵运营模式的转变,我们也可以看到孟维娜对智障人士服务工作理念的一些转变。

以前至灵做的是学校模式,关起门来办学校,而现在慧灵做的是社区模式,按孟维娜的同事裴丽霓的说法:“慧灵的服务形式是社区模式。在普通的社区里,在普通的胡同里,普通的四合院里,有我们的办公室和弱智孩子。我们不是培智学校,可以叫培训中心,培养残疾孩子的生活技能。目标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我们的孩子要做到自强、自立、自理、互助,这不是个口号。”

“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办学校,我们一般的活动在校外办,每天都很丰富。如每周二、四,我们带学员去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的电脑室,教学员使用电脑;如在街道里当安全员;如带学员去商场购物,去买菜,买日用品,教他们怎样用钱;如怎样和街坊邻居聊天,和人打招呼,懂得礼貌;如到小饭馆里吃饭等等。我们安排孩子到社区的小摊小卖铺联系,包括修自行车等,一小时,两小时都行。我们不是定好ABC多少条项的服务,不是拿着课本问问题,然后打分。我们定目标,让家长和学员和社会人士一起参与服务,参加个案研讨会,提意见,按照家庭的需求定目标,然后定期开会、调整。”

毫无疑问,这样的形式会更有效,更容易被智障人士和社会所接受。一个好的志愿服务模式对志愿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体现了你的理念,你的独特性,它也决定了你的项目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容易传播和是否容易扩展。很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志愿服务项目有创意的似乎不多,大多都是在向同一类人群提供同一类的志愿工作机会,这直接导致了地方化和各自为政,甚至是不应有的对同行的防范心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孟维娜在离开至灵后能成功创办慧灵?并且能够持续发展,建立了全国性的服务网络?相比于眼下许多民间志愿组织的举步维艰,她的成功为什么似乎如此的“轻而易举”?

我想,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这个事业不单指志愿事业),主要由以下三点决定:
1 信念
2 能力
3 资源

纵观孟维娜的个人生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三股力量是如何汇集到她目前的事业上――她的信念是对智障人士服务的热爱,她的能力在多年的志愿组织工作中得到了培养,她的资源在于海外的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所以,即使她离开了至灵,即使她手无寸铁,她也能很快地重新创立出一个更成功的事业。这无疑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III 志愿组织的理念

在工作室的墙上,贴着慧灵战略规划工作的时间表,这是慧灵这两个月的工作重点,做得非常专业。与慧灵的接触,用一华的话说,能让我们学习到许多志愿工作管理的专业知识。阳光俱乐部才成立了一年,经验非常欠缺,向慧灵学习无疑能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慧灵已经有十年的运作经验,并且已经在向全国发展,单是这便足以让我们刮目相看,试想想,中国的民间志愿组织中,有多少是能坚持五年以上并且发扬壮大的?这不是心态上能不能坚持的问题,而是――通过最近一段时间对一些志愿组织的考察,我发现――大部分志愿者组织本身的理念(相当于个人的信念)、能力和资源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甚至让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理念的局限。

还是用孟维娜的一句话来带出这些问题吧:

“中国的慈善事业太强调个人行为,强调个人的苦苦奋斗,其实只有进入社会运作轨道,慈善才会真正正常化。”(孟维娜语)

说得太好了。“多背一公斤”讨论的时候,也有朋友向我提到:目前很多旅游者做了好事都不留名,而且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种动机自然是好的,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是自私吗?什么是自私?出发点为了自己就是自私,不管这个出发点听起来是多么的高尚,但究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事实上,这样的志愿行为提高了获得信息的成本,增加了大量重复的劳动,割裂了志愿活动延续性,最终也没有真正持续有效地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们。

而志愿工作的组织者呢?恐怕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目前的民间志愿项目基本都是处于自扫门前雪的状态。有多少家是愿意联合的?有多少家是愿意共享数据的?有多少家是有着清晰的推广目标和计划的?你不打开自己,不联合同行,不努力扎实地推广自己,如何能获得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如何获得必需的资源?没有资源,如何生存?

所以,志愿工作不是有空拉上几个人去做做好事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做志愿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做好事的愿望的话,那样就太自私了(原谅我这样批评)――我们做志愿者是为了能够更好、更多地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我们服务的对象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我们的一些个人的习惯做法必须让位于这个前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广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志愿工作,必须以组织的立场而不是个人的立场为出发点去思考和执行。

因此,志愿工作应该象企业一样去经营,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必须扎扎实实地建立自身的愿景、目标、战略、运营模式、推广渠道和管理流程。这一切比散兵游勇似的做几个志愿项目困难得多,但也有意义得多。

和孟维娜一起在北京创办弱智儿童学校的英国女士裴丽霓,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是硕士研究生,她也说:“光有爱心和同情心不够,爱心事业要专业化,要与国际接轨。”也是同样的道理。

IV 志愿工作的价值

“(关于工资)拿这份钱,我一点也不脸红,如果没有资金,支撑一时还行,时间一长,大家工资压得很低,你的学校是乱的,你的厕所是臭的,善事还怎么做?如果社会对好人没有正常回报,那么这个社会也不正常!”(孟维娜语)

说得好!我忍不住要鼓掌了!!

说到收入,似乎总是志愿工作的忌讳。为什么志愿者就不能谈钱?谁规定的?任何人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为什么志愿者的劳动就应该是廉价的甚至免费?经过理性的思考,我认为,志愿工作者是优先于服务对象的,首先应该满足志愿工作者合理的劳动报酬,其次才是将资源分发到服务对象身上――如果资金不多,那宁可减少服务对象的数量也应该首先保障志愿工作者的福利。这听起来似乎大逆不道,但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却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已经被无数企业证明过的真理。道理很简单:资源用在服务对象身上是一种消费,它不能带来产出;而用在志愿者身上却是一种投资,它能提高生产率,吸引更有价值的人的到来,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另一方面,牺牲志愿者的福利以保障服务对象的做法,对任何一个有管理常识的人来说,都是短视的行为,一般这种行为只会在以下场合出现:企业已经决定退出某一市场,于是停止投资,让老设备继续生产,直到榨干最后一滴价值,最后出卖变现。

孟维娜的工资是两千多,慧灵里一名普通全职志愿者的工资是六百,以他们的劳动来说,这报酬无疑太低太低。

他们做的是阳光底下最光荣的事,为什么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从系统的角度思考,目前的状况是不是最优解?北京慧灵目前一年的投入是一百万出头,其中人员工资二十多万。那么,如果将人员规模缩减20%,然后将工资加倍――或者更简单点,维持人员规模,工资上涨50%――会有什么结果?对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预知它的确切产出,但以我个人的直觉,这个调整后的产出应该不会比现在的差。

当然,这只是我的纸上谈兵。事实上,志愿者的个人待遇,更多的是由资金提供方决定的。而没有固定资金来源的志愿组织,似乎就更不好意思去向那一个个捐助者提出:您捐赠的钱中将有百分之多少用于志愿组织的管理成本。自然,目前中国的捐赠者大概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无疑希望自己捐助的钱能百分之百的到达受捐对象的手里,而这中间志愿组织付出了多少劳动甚至金钱,是否应该有所回报,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但我坚信,只有当志愿者的合理待遇被社会广泛接受之后,志愿工作才能良好、健康地运行下去。


V 我心目中的志愿工作

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志愿工作应该如何进行?它可以如何进行?我们能把我们的志愿工作改善或者创造到何种程度?从多背一公斤项目的提出,到“为什么要有趣”的讨论,到阳光周年晚会后的思考,再到现在慧灵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的思路无疑是逐渐清晰了。归根结底,我要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我心目中的志愿工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开放的。
它是快乐的、有趣的。
它是张扬的、自信的。
它是以一种事业的形式来经营的。
它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同时,也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它能给志愿者以合理的报酬,这包括良好的个人成长,和经济上的明确体现――一个合格的全职志愿工作者,他应能获得不低于相同人群(以志愿者自身的教育和经验为标准)平均水平的收入。

只有当这一切成为现实,志愿工作才能成为一件有益、有利、有趣的事业,才能吸引更多人、更多资源的投入,志愿工作才能走入良性循环,生生不息!


资料来源:安猪 (20-6-2004) 参观慧灵有感,刊登于UU地带, http://www5.uuzone.com/club/11104/forum/118326.htm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如果社会对好人没有正常回报,那么这个社会也不正常!
下一篇:草根倡导者孟维娜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招生招聘 - 留言板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