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您好!欢迎您光临北京慧灵,请您先 注册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欢迎您! >> 新闻资讯 >> 公益窗口 >> 浏览文章
“512” 四川地震NGO赈灾调查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翟雁(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 日期:2008年08月06日 访问次数:
   5月22日,汶川大地震第十天,我作为南都基金会四川赈灾调查小组成员,向四川出发。我们一行五人,分别来自NGO赈灾联盟成员:南都基金会、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天津鹤童养老院、NPP公益伙伴和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惠泽人)。
 
    惠泽人作为一家国内志愿服务支持性组织,致力于能力建设让志愿者充满行动的力量,用志愿服务创新社会价值。我参与本次调查的核心目标是:了解中国志愿者和NGO在四川赈灾中的参与机制和能力需求,并与当地NGO建立关系,为支持其有序、有效和可持续地开展赈灾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行程:本次调查四天,共访问6家NGO联合办公室/团队/小组,5家当地政府部门/人民团体,2家赈灾部队、30多名赈灾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港台地区、其他国家),10多名灾区人民(绵竹市遵道镇和玉泉镇)。
 
    调查方法:观察、访谈、资料阅读、小组研讨。
    接受调查的组织/团队名单(按访问时间顺序):
    1. “北京泓德中育(教育型NGO)-惠泽人-福特”联合行动小组;
    2.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
    3.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慈善总会;
    4.四川省残联、四川省残疾人基金会;
    5.共青团四川省委员会;
    6.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小学分队;
    7.“友成-陕西十家NGO网络-万科”民政义工小组;
    8.解放军二炮医院医疗救护队;
    9.解放军202医院救护队;
    10.四川省红十字会;
    11.友成企业扶贫基金会赈灾办公室(绵竹市);
    12.NGO联合赈灾办公室;
    13.2家国际组织。
 
 
调查主要结果:
 
    1.社会资本的最大体现:
    我们一到成都机场,即看到外地救援人员及车辆满载着救援物资开往灾区;虽然是灾后十多天了,我们在民政厅和团委等政府办公驻地,仍然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人们报名参加志愿者,还有许多人围在咨询台询问如何领养孤儿;而在灾区参与救援和志愿服务的人员几乎占到当地灾区人民的一半。
 
    除了国家调动的军队、武警和消防官兵,还有各大部委直接或者通过红十字会派遣的各类医疗救援、赈灾抢险、物资运输等队伍,以及企业物资救援;而NGO和志愿者则在救援人员中更显示其特有的热情和个性化服务。据四川团省委人员介绍,已经有近二十万人通过团委体系前往灾区救援,其中在校大学生占到近一半。根据我们的调查,直接参与此次赈灾救援的NGO已经达到50多家,其中四川NGO四川约有30家,还有数不尽的志愿者群落和临时赈灾队伍等松散型团队。这些社会资本不仅贡献了巨大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动员和募集大量的物资及现金,他们不仅配合国家抢险救灾,而且成为基层乡镇和村户赈灾的有生力量。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灾害中,中国爆发的最大一次志愿的力量,其社会价值还只是刚刚展现。
 
    2NGO的联合行动:
    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与现在成都的一些NGO和北京、贵州、上海等地的志愿者协商成立了“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河流研究会办公室(交通大厦303)。为NGO和志愿者有序参与四川的抗震救灾活动提供救助信息服务(成员名录见附件1)。 我们走进救助服务中心的大门,即看到走廊上贴满了各类信息,包括工作规则、通讯录、组织结构和职责说明、物资需求与供给清单等。进入会议室便看到服务中心的工作宗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序参与,有效服务”。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快速地联合与行动?
 
    这缘自于成都市当地NGO的日常联系与合作。2005年起,香港社区发展伙伴资助成都市社区发展中心开展了“青年志愿者实习生项目”,每年通过选派2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成都市十几家NGO(国际和国内)从事环保、农村发展、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基础教育、防艾和健康等发展实习工作,他们每年有定期的组织之间横向交流与学习,由此建立了比较稳定的NGO网络。而本项目的理事会成员则邀请了当地一些研究部门、大学院校、事业单位和其他NGO等专家学者,协调当地政府、企业和国际资源,进行科学决策与支持。512之后,理事会三名核心成员在其他NGO和志愿者的倡议下,立即牵头组织了“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掌管中心决策和监督。中心下设三个工作小组:信息部、物资部、志愿者部,由青年实习生分别负责信息收集和传达、物资调配和运输、志愿者报名与派遣等工作。中心一经成立,立即成为全国NGO赈灾的接待处,这里每天上午由各个NGO代表进行信息通报和供需匹配,其他地区前来救援的NGO或志愿者则通过这里前往灾区或相关部门。
 
    NGO联合赈灾办公室是由四川攀枝花东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国远、四川根与芽项目办和云南发展学院联合组成的,前两者由于平时有合作联系,当灾难发生时张国远赶到成都,根与芽出借办公室和仓库,依据香港狮子会等救援物资协调和运作赈灾。
 
    而北京来的志愿者小组由北京泓德中育教育中心、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于5月18日驱车前往四川专程开发小学生教育和心理救援工作。他们在“512”民间组织救助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北京专家资源和四川省师范院校的专业师生资源,深入灾区开展了有效的救助服务,并与都江堰乡村小学校建立点对点心理援助支持。
 
    在遵道镇政府,我们还访问了一线“民政义工小组”办公室,这是由友成基金会资助、由贵州高地志愿者、陕西十家NGO网络代表、妇女NGO代表和深圳登山协会四海同心志愿者服务队共同组成的。他们在贵州志愿者罗世文和协调下,配合当地政府共同开展物资救援和安置工作。
 
    这些组织均认为在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前,NGO只有联合与合作、积极地挺身而出动员社会资源并进行资源整合、深入基层灾区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也认为只有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布置下,做好政府赈灾的大军中的一兵,达到拾遗补缺的效用。在NGO快速反应的同时,我看到大家多是冲在一线积极救援,却缺少更加理性地进行赈灾工作监督和保持相对独立身份提出更多警示性建议的组织。NGO在紧急灾难面前如何能够充分其应有价值还有待于探讨。
 
    3.志愿者爱心喷发:
    本次四川赈灾,有近20万名志愿者战斗在第一线,其中有一些人是自发前往灾区的。他们主要从事抢险救灾、运输物资、灾民安置、食品分发、心理救援等。我分别与四川省民政厅志愿者协调员及志愿者、团省委志愿者、现场赈灾志愿者、NGO志愿者和国际/海外志愿者进行了访谈,他们因为背景和参与赈灾机构不同,所开展的志愿服务也不尽相同。
 
    在省民政厅工作的志愿者张某是当天上午刚刚到岗的,经过五分钟说明即上岗工作了。他的工作就是接待前来报名的志愿者,请他们登记留下联系方式后,听从调遣。一些志愿者登记后就停留在现场,等候随时召唤,可能是去机场搬运物资,也可能是现场维持秩序,也有可能是传送资料等。
 
    团省委的志愿者则显得更为有序和忙碌,他们向着统一的T恤,在绿色的帐篷里紧张地工作着,各个帐篷门口标注着不同的部门。他们大多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主要从事物资运输、安置区服务、分发食品等工作。同时能够在白板上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供给与当地灾区需求人员的供给图,这里的志愿工作基本按照行政体系垂直管理,工作效率较高。另外,团省委对于各路前来的志愿者报名和注册一律是绿灯开放,接受我们访问的大学部负责人说,他们已经接受来自全国的志愿者报名100多万人,目前到岗的大学生约有8万人,对民间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也是来者不拒。因为没有分管民间志愿者,所以不清楚具体人数。这次志愿服务赈灾工作也是团省委学习的过程,开始的确比较混乱,到18日以后基本有序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是以点对点、区域对口援助了,这样就会更加有效。团省委在这次赈灾中有效地承担了志愿者管理与指导作用,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和研究。
 
    我们在绵竹市的遵道镇路遇了佩戴安全巡逻袖章的当地居民,我访问他时发现他的神情有些恍惚,语言表达也有些紧张。原来他是刚刚从北川矿工地区步行七天返回家乡的矿工,他们共有100多人逃离现场,但只有数个活着走出来的人。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仍然可以看到惊恐。
 
    而给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小学援建的官员,他身材魁梧但在描述他最初来到灾区的那几个日夜仍然是心有余悸。他说那几天他不能睡觉,一闭上眼就会出现灾难现场画面,泪水会无缘无故、不知不觉地流淌下来。另一位是来自唐山的一位灾害心理学博士,由唐山市委组织来到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她说几天来她一直不愿意脱下标有志愿者字样的红背心和绿军帽,因为解放军和志愿者是灾区人民最认可的人。
 
    NGO志愿者则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行动力,他们大多有从事公益服务的经验,具有坚定的个人意志力和性格特征,在现场可以看到他们紧张而不慌乱、繁杂而不混乱地工作,他们大多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也没有经过培训,却能在现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工作任务;他们大多超时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每当询问他们的工作时,他们都会滔滔不绝地描绘赈灾工作及其意义感,他们为此表现出自信与自豪感。
 
    走到这些志愿者身边,我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忘我的奉献与冒险精神,他们那种细致的情感关爱、以及实现自我的冲动。这些生命里蕴藏了几十年的人性之光终于喷发了!
 
    与此同时,一个新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如何保护和善用这些社会资本?作为NGO如何代表公众利益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微观管理层面还有许多路要走。
 
    4.灾区人民的生活之本:
    灾区人民是我们最关注的群体,我们也是因为他们而来,为他忧而忧,为他悲而悲,然而我们更希望看到他们的笑容。车过绵竹市区的一个安置点时,绿色的帐篷里突然飘出一位身着粉红色服装的小女孩,她欢快地在帐篷门口跳跃着,一下子把我们一车人的视线牢牢地抓住了。随着深入村镇,受灾情况就越是严重。在遵道镇里,我们徒步走访了全镇的各个安置点,访问了当地的居民。
 
    遵道镇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带我们查看了他的家,虽然楼面还在,但进门以后便看到断垣残壁,他家后院的小花园已经是废墟一片了。他双眼充满泪水地向我们介绍这个小镇从前的安闲生活。而一些妇女则在一个小河沟里平静地洗衣服,田间、地头、街上都可以看到耕作和做小买卖的人们。
 
    他们大多会平静地说着他们家里的情况,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和过去了的事情都默默地承受着。对于现实的、不公平的、不公正的和腐败的也表示了不满和愤怒之情。但是当他们说到明天、未来的时候,紧锁的眉头和焦虑的目光会让我感受到心痛。他们是有能力生活和重建家园的人,他们对未来的渴望重来就没有放弃过,但是他们现在不知道要去哪里?他们也不清楚如何走向未来。灾区人民的生活之本是他们自己心中的希望,那是每个人生活的源泉,也是我们志愿者的爱心家园。我深深地感受到灾区人民不仅仅需要物资,更需要生命的陪伴,需要希望!重建家园需要的是社区人民的心手相牵和创造共同愿景,而这些正是我们志愿者在灾后重建中可以与他们共同创造的。
 
    5.民间志愿行动的挑战
    喷发的爱心就像大动脉血液,虽然有政府强有力的心脏在输送,但最终的动脉血液是通过微血管才能滋养我们的社会机体。中国的公民社会还没有编织好毛细血管网络,还无法有效承载巨大的社会需求。
 
    民间志愿行动的挑战来自于缺乏理性的公民意识、社会参与机制、以及有效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能力。凭借着热情与爱心,勇敢与冒险,有的志愿者自己成为了被救助的对象,有的在冲锋陷阵之后即显露出后劲不足,还有的失望返回或愤然离去。
 
    由于中国社会在常态下缺失志愿文化建设和志愿者培养的“养兵”机制,在紧急的非常态下如何动员和“用兵”,民间组织如何管理好志愿者这个巨大的社会资本,如何让更多的志愿者有序、有效地参与赈灾活动,这将是留给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特别要感谢南都基金会,是他们在第一时间快速集合民间力量,并组织和资助我们开展本次调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工作方向;感谢程玉、丁立、春玲、胡刚、林玉和成都的志愿者朋友们,我们不仅一路同行,而且与四川人民共同经历了6.4级余震洗礼。更加坚定了我们为使命而存在的意义:用生命影响生命,为生活创造希望。
 
 
2008年6月1日
于北京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大食代携手慧灵 燃起祝福之爱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招生招聘 - 留言板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