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您好!欢迎您光临北京慧灵,请您先 注册登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欢迎您! >> 社工/实习 >> 实习分享 >> 浏览文章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07年06月19日 访问次数: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摘要: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恢复与重建,无论是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还是作为职业的社会工作者都在一步步迈向成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能够起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起到的作用,正是社会工作使许多的人免于匮乏、恐惧、孤独或者失语。当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社会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社会工作的不断职业化。如何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形成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着重分析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挑战,并将就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化,职业资格认证,社会转型

 

一、社会工作职业化新政策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在于它从其它社会领域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劳动、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领域;而对于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而言,职业化意味着他必须具有职业化的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和职业化的技能(职业资质、职业化通用管理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社会工作教育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但始终没有从制度层面建立起社会工作职业。这种状况,一方面,限制了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价值追求,使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因缺少社会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机会而没有从事社会工作,造成专业人才的浪费。这充分说明在个人努力的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必须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包括:制度的保证、政策的支持、机构建设,教育完善等。令人欣喜地是,人事部、民政部于2006720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暂行规定》共分5章、27条,主要从适用范围、职业水平级别、考试组织实施、义务和职业能力、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职责分工等方面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实施办法》共11条,主要从考试组织实施机构、考试科目、考试报名程序、考试时间地点、考前培训、考试考务纪律等方面对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考务作了进一步规定。民政部将在《暂行规定》和《实施办法》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实施社会政策、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很快。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社会各方对社会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大,形式发展要求建立起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推动社会工作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求。
   
1、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职业社工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人们多元化生活需求的有效满足,都亟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职业。
   
2 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适者生存。市场经济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就是,拥有更多的财富、知识、能力和声望的人,更加容易获得社会资源,更加容易得到更多的财富。而那些残疾、家庭贫寒、遭受天灾人祸、知识能力较为贫乏的人,甚至难以得到维持生存的资源和财富。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稳定机制,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建立作为社会稳定机制重要内容的社会工作模式,规范行业管理,推动职业发展,强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3强政府、大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是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实行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就是推动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也就是说,要逐渐改变原来的大政府、小社会状态,确立强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格局,改变政府直接提供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模式,扩大社会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我国正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其重大措施之一就是改变现行的福利供给模式,使社会福利、社会服务脱离单位走向社会,使人们从过去隶属单位、依赖单位的单位人逐步变成走进社区、依托社区的社区人。这些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将逐步由社区、中介机构、社会团体承担。这就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对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需要建立社会工作职业来规范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设,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分工将日益专业化,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人口将大规模地从农业向工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家庭婚姻观念、人际关系等将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无业游民、乞丐、人口结构老龄化、酗酒、吸毒、青少年犯罪等。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也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激发更高层次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需求。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需求如不及时满足,将危及社会稳定,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受阻。国际经验表明,专业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手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工作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好的做法,批判性地继承我国传统的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5、社会各方的共同心声
   
1社会弱势群体的普通心愿
     
弱势群体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虽然,我国社会福利机构数量从1983年的25137家,发展到2005年的945000多家,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大量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需求。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特别希望政府能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更好、更专业的助人服务。据统计,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将高达11.8%,人口老龄化、大龄青年等社会问题都需要专业社工。
   但目前在内地,社工的「供求」却面临尴尬局面。内地对社工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并没有专门的社工职位,且相关从业人员的报酬极低,很多毕业生都转行导致人才流失。                              2城市居民的普遍要求
   
 社区服务是社会福利服务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渠道。经过1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社区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服务网点遍布大街小巷。这些服务设施为安置下岗职工,方便社区群众生活,协调邻里关系,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对社区服务缺乏统一要求,不同社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设施配备也不均衡,因而不同社区提供服务种类、数量与质量也就有很大差距。广大社区居民迫切要求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职业发展,规范行业准入,提高服务水平。
   
3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强烈呼声
  
   就民政领域而言,很多工作人员都在实际从事着社会工作,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设置社会工作职称系列,也没有建立起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社会工作者的职称无法得到解决,民政工作尤其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地位难以得到确认。许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被迫转行,造成了社会工作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与此同时,大量非专业工作人员却在不断从事社会工作。2006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制定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的有关政策,目前正在积极推行中。广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呼吁,应该尽快在全国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使我国的社会工作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4保障公共利益、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这项工作对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对社会工作者的管理也必须纳入全国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范围。这是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确保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的迫切需要。


                   三、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通行的经验看,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成规模的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整的课程体系、适合本土的教材、教法与实习场地等;二是政府和民间机构要重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社会工作人员本身要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对照这三个条件,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挑战一:缺乏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知识理论                社会工作是一种既有一定普遍性、共同性,又有较强的特殊性、本土性的实践活动。现代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非常丰富,但这些知识理论只概括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并没有反映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实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工作知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学习、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而对不适合我国实际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缺乏深入分析,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半行政、半专业社会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认真进行总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

    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总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层次较低。师资队伍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有一大批社会工作教师,但其中受过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教师还比较紧缺。这种师资队伍状况,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也影响了专业理论的形成。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教学规范性程度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教育部对社会工作专业基本课程设置作了最基本的规范,但还不够完善。教材编写方面,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教材体系,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在教材数量、编写质量、体系化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少数专业课程还没有编写出本土化的教材。另外,教学活动的若干重要环节规范性程度也不够。例如,我国很少有学校建立社会工作教学实验室,这严重影响专业若干主要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各个学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对具体活动把握程度及能够获得的师资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社会工作实习效果迥异。           挑战二:政府包办社会事务职能未从根本上转换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早已确立了市场经济目标导向,但因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国家与单位包办社会事务的传统根深蒂固,政府、企事业单位包办社会事务职能并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行政管理仍然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格局下,政府既没有放手发展民办社会工作,也没有让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分享到足够的公共资源,政府与民间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国外的经验表明,发达的社会工作体系通常不是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支撑的,它需要一个发达的民间组织社会工作网络支撑,其中大规模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所起的作用特别重要。而在我国,民间组织的规模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这种现像既与官办、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传统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有关联,也表明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工作投入主体。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挑战三:没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系列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发展非常成熟。但是,在我国,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并广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没有制定出社会工作的从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与律师、会计师等相比,其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也很低,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大量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得不到正式的职业门类的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和岗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挑战四:社会工作立法不足
    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要得到长足稳定发展,进行相关方面的专门立法不可缺少。我国虽然有关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标准,如《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三个行业标准中,均明确规定,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必须配备一名社会工作类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人员。但是,在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保障、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并没有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资质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尤其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缺失,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难以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
   
挑战五社会转型——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国社会转型既给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挑战。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来承担福利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已不复存在或很少承担其成员的福利服务。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在经济效益压力下左右为难,政府相关部门则因为体制不顺和裁员而影响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因此,传统的社会福利体系因体制改革而变得力不从心,从事社会福利的人员减少了,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经济总支出比例中降低了,一些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在追求经济效益目标下弱化了社会福利服务理念。社会福利政策供给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人力资源不足、价值理念模糊、服务方法与技巧缺失等,都是传统社会工作转型困难的重要原因。

 

四、社工职业化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不足与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应该综合多种因素,以达到彻底解决。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公众认知、政府支持、资金保障、建立健全职业规范体系、发展非政府民间组织、改善专业教育和培训体制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等。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 

运用公共媒体进行社工专题报道宣传、创办专业网站、举办社区论坛,使社会各方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专业社工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具有的重要价值。

 

2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业务总监黄万成结合香港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提出:内地社工要实现职业化需要得到政府支持,特别是在转型时期,他建议可学习香港经验,在政府、民政、残联、青联、中小学等单位设立社工岗位,并建立一个社工朋辈支持网络。

 一个国家需要专业人才发挥其所具备专业知识、理念、才能和技巧的社会功能,而专业人士也需要国家对其提供专业和个人功能发挥的真实环境与土壤,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让所有已经成为、可能成为和即将成为的社会工作者独占其专业地位和专门职位。

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支持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转型时期群众的诉求日益多元化,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政府更多关注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应当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财政机制来支撑社会公共服务。一要大胆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模式,重视民间组织的培育和管理。鼓励民间组织介入社区的社会服务性事业,如福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康复等领域。政府按服务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拨款给民间组织。二是要进一步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4、社工职岗的细化与设定、薪资统一的标准体系、福利待遇的保障
      要加快推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进程,需要尽快出台职业社工配套政策,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职业体系,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对社会工作者注册管理、职业岗位设定、专职社工队伍结构比例、行业准入标准、考核晋升、奖惩标准、工资福利、教育培训等方面加以规范。积极推进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工作机构、社会救助机构等相关部门中按比例设立职业社工岗位,吸纳有职业资格的专业社工进入,逐步引进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5、大力培育民间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大力培育民间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成长,开展公众团体活动,关注社会问题,援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取得社会大众层面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理念及方法认同的重要途径,同时民间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志愿者队伍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形成的社会基础。当前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人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贫困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和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允许专业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介入社会工作,并进行有目的的培育和扶持民间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应成为今后我国逐步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重要方面。

6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工作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本对策与基础工作之一。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得到迅速发展,但近年来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本科生毕业生中,只有少数从事了相应社会工作,其余的都进了公司,企业,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干。因此,当前我国社工教育与培训必须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结合我国的社会工作实际需要,多渠道的培育社工专业人才。一方面,要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各种实习基地,让学生步入社会走进社区,检验自己的所学,增强自己的专业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社工教育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必须重视对专业教师的专业培养,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正常发展。

7、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及专业理念的本土化

目前在我们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基本停留在只说不做没有实际的行动,或者做的肤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面狭窄不宽泛,不能真正起到用行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体制以及社会其他各方面条件逐渐完善和具备的同时,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需要迅速的提升,同时要用自我做起大力发扬社工精神。

   除此,社会工作者职业化需要有明确而系统的理论指导。专业的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中国文化传统来形成一套特殊的工作原则和方法。我国儒教文化要求个人不是表现而是反省自我,这种顺应社会的道德原则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天然基础。同时以家庭结构为基础形成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家庭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的现实基础。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认识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工作理念的本土化,既需要我们合理吸收西方社会工作模式,适应中国本土现实的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总结具有本土文化传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和专业教育模式。能否立足于本土的社会文化原则和基础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方法来处理本土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范燕宁.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J].首都双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
顾东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6
[3]
宋林飞.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三维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5]
徐永祥.论现代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J].学海.2005,(1
[6]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7]
王思斌.转型期我国社会[M].北京:工作专业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8]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0]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社工的烦恼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招生招聘 - 留言板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