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8日,我们07社会工作一班的同学参观了位于麓湖公园附近的金色晚年养老院。而这次参观老人院的所见所闻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金色晚年养老院位于麓湖公园附近,虽然是在市区公园附近,但是我们进去是要经过一条比较幽静的路,而它周围的是一家物流公司,一个垃圾处理站,还有其他不是显得热闹的建筑,这样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幽静的。在我们进去养老院之前,院里的们是关着的。从周围的环境,养老院所处的相对僻静的环境来看,养老院是脱离了我们平时生活所熟悉的社区,而从关着门的情况来看,养老院是封闭式管理,意味着老人活动的范围就是养老院。那么由此可以得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主要交往接触的人群就是老人及里面的工作人员。而对老人们的关怀照顾,大部分的只能来自老人们之间、以及里面工作人员,接触亲人时间相对是很少的,受到亲人的关怀照顾就很少了。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某种程度上是子女对年老父母的一种遗弃。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子女不得不把老人送到老人院,但是从把老人送到老人院这个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对老人进行关怀照顾的转移过程,换句话来说,就是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取代了老年人的子女,对他们年老的父母进行了关怀照顾的。而在我们传统价值观里,子女关怀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个价值观同样是存在老年人的价值观体系里,而且会更为深刻。而子女的“关怀照顾行为”的被取代,是对这种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冲击,进而会让老人产生一种或多或少的被遗弃感,进而会导致其他方面的问题。而社工在介入的过程中,设计以了老年人与亲人为对象的相关小组活动,或许让子女对父母的关怀照顾重新塑造起来。
而脱离平常生活的社区,除了生活环境的改变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社会关系的改变以及再建立。社会关系,在这里简单理解为人与人的交往。“街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老年人脱离生活已久的社区,某种程度上就是脱离了“街坊”,而脱离“街坊”,就是一种老年人与周围熟悉的人的情感的断裂,情感断裂某种程度上也是会对老年人造成的情感的伤害,进而情感伤害会揉集到他们遗弃感里,进而加深他们的心理的上遗弃感。而老年人在老人院里的社会关系的再建立,是对他们“街坊”情感的再建立,通过一些社工小组活动,让他们认识更多的新“街坊”,从而进行情感的取代,进而对他们对他们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工给老人做小组活动,在我之前的认识里,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会觉得上面提到的两个类型的小组工作活动应该在养老院里应该是可行。但在这次参观里一些情况,改变了我对养老院的一些认识,也就改变了我对在老人院做小组工作的一些想法,更应该拓宽来想想其他方面的事情,或者我应该去想想老年社会工作个一个板块“临终关怀”。
在每层的走廊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多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一字排开,走廊上有电视,看电视是他们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之一,或者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在我过往的认识里,老人院里,应该是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在围着聊天,男性的老人应该是围着捉象棋,而在这里我们没看到这一景象,或者是“轮椅”将他们的“距离”隔的很开,而某些老人家呈现出一些病态。在他们的卧室里,有躺着的老人家,也有坐着的老人家,但是没见到三三两两在聊天的老人家,也见到在躺着打点滴的老人家……他们大多的表情,给我的感觉是木讷的,没生气的……看到这里没生气的景象,引用同学的一句话,“他们仿佛是在等那一天的到来”,这或许也是我的对这里的老人家的一种感觉。
我现在在想“临终关怀”是否就是临终时的一种关怀呢?如果是,又是怎么样去实现对临终是老人家的关怀呢?老人家在临终时处在一种接近无意识的状态的状态下,能感受到这种关怀呢?从这次参观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临终关怀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关怀,从老人家得了可能威胁到生命的病时,就应该开始做临终关怀工作,临终关怀的实现,涉及的人员应该有亲人、医护人员、社工,实现的方式应该是如何呢?我没有大体的概念,我觉得应该亲人方面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社工更多应该的是出谋划策,医生应该是提供更多医学方面的技术支持。或者这就是我目前对着它的一个大体的想法吧。更或者这项工作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
http://birdcanchan.blog.163.com/blog/static/81141516200941103543785/
|